跳到主要內容

「第一胎是剖腹,第二胎是不是也要剖呢?」TOLAC:一條給媽咪們可以選擇的路!

【她以為,剖腹產是一條不能回頭的路……】

「當初我第一胎是剖腹產,所以第二胎也一定要剖吧?」

這句話,是阿芸(化名)在產檢時說的。她看起來不像是在詢問,而更像是在陳述一個早已被告知的「事實」。

但——現在真的還是這樣嗎?

過去很長一段時間裡,「剖過一次就永遠都要剖」是幾乎無人質疑的標準答案。甚至很多長輩也會提醒:「妳第一胎開過刀,第二胎不能冒險啦!」

但隨著醫療進步,如今有另一個選擇出現了:

TOLAC(Trial of Labor After Cesarean)

👉 剖腹產後仍可嘗試自然產

什麼是TOLAC?

TOLAC(Trial of Labor After Cesarean)是近年婦產科的新觀念,取代傳統認為一旦剖腹產下一胎必定要剖腹產的認知。如果順利完成這個過程、自然產成功,我們會稱之為 VBAC(Vaginal Birth After Cesarean)。

誰適合 TOLAC?需要符合哪些條件?

懷孕晚期(約 35~37 週之間),若孕婦希望嘗試 TOLAC,通常會由產科醫師評估是否合適。
而一位「好的 TOLAC 候選人」,通常會具備以下幾個條件:

  • 上次剖腹的原因不是阻礙自然產的問題,且當時的手術切口是「橫向子宮下段切口」,子宮維持完整。
  • 胎兒體型與骨盆評估上,有通過產道的可能性
  • 孕婦整體健康狀況良好,有能力完成自然產的過程。
  • 孕婦與家人充分理解 TOLAC 的風險與好處,並願意配合產程中的監控與處置。

簡單來說,這是一個醫病雙方共同評估的決定。不是每位曾剖腹的媽媽都適合 TOLAC,但在符合條件、醫療資源允許的情況下,它的確是一條可行的道路。

成功機率計算:MFMU VBAC Calculator

這是由美國 NICHD / Maternal-Fetal Medicine Units Network(母胎醫學單位)開發,也是 ACOG(美國婦產科醫學會)官方推薦的計算器。


🔍 這個計算器能做什麼?

它會根據媽媽的背景與產史,預測若嘗試 TOLAC,轉為自然產(VBAC)成功的機率

📝 需要輸入的資料( 6 項):

  1. 年齡

  2. 身高與體重(計算 BMI)

  3. 是否有慢性高血壓

  4. 過去是否有自然產經驗

  5. 上一次剖腹的原因(難產 vs. 其他原因)

  6. 是否曾經成功 VBAC 過

👉 通常由醫師協助輸入

📊 輸出結果是什麼?

  • 顯示出一個 VBAC 成功機率百分比,例如「這位媽媽有 72% 的機率能成功自然產」

  • 同時提醒風險與注意事項(如子宮破裂風險)

🤱 TOLAC 對母體的好處與風險

✅ 好處(若成功 VBAC):

  1. 恢復較快、住院時間短

    • 相比剖腹產,自然產通常可更快下床、減少術後疼痛。

  2. 少一刀,少一份風險

    • 避免剖腹產相關併發症(如麻醉反應、手術出血、傷口感染、沾黏)。

  3. 未來生產風險更低

    • 每多一次剖腹產,子宮破裂、胎盤植入(placenta accreta)等風險都會上升。

    • 若媽媽預期將來還會再懷孕,VBAC 有助於減少累積風險

⚠️ 風險:

  1. 輸血機率上升(OR=1.71, 95%CI=1.41-2.08)

  2. 子宮感染(OR=1.62, 95%CI=1.4-1.87)

  3. 子宮破裂(OR=1.38ㄝ95%CI=1.04-1.85)

  4. 最終仍需轉為剖腹產

  5. 情緒壓力/不確定性

👶 TOLAC 對胎兒的好處與風險

✅ 好處:

  1. 經陰道擠壓以減少呼吸窘迫風險

    • 自然產時通過產道的壓力有助於肺部排出液體,相比剖腹寶寶,VBAC 寶寶較不易出現新生兒暫時性呼吸困難。

⚠️ 風險:

  1. 若子宮破裂,胎兒可能受傷或死亡

  2. 出生時缺氧性腦病變(hypoxic-ischemic encephalopathy)風險上升

小結:這是一道需要「充分溝通」的選擇題

TOLAC 並不是每個媽媽都適合,但在條件允許時,它是一個可以更快復原、減少未來手術風險的好選擇。

✅ 若媽媽有嘗試 TOLAC 的意願,請與醫療團隊充分討論
✅ 所有醫療處置都有風險,重點是是否知情、是否準備好




🔸 本篇文章僅供學習參考,不構成臨床診療建議。請依照臨床醫師判斷與當地指引為準。

© 2025 LET. All rights reserved.

留言

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

【常見止痛藥怎麼吃才安全?】普拿疼、EVE 劑量簡單記

止痛藥在日常用得比想像中頻繁,而在健康民眾身上反而容易忽略其危害。一般民眾比如每個月的生理期、經常性頭痛,都會自己買止痛藥來吃。希望大家在症狀緩解之餘,也能注意不要因為過量造成後續更多問題! 要怎麼吃止痛藥,才不容易過量呢? 在市面上,買得到「不傷腎」的只有 「普拿疼」「普拿疼加強錠」  也就是 「Acetaminophen」 這個成份  ⚠️其他「不傷腎」的止痛藥物只有醫師處方能開(opioid類) ⚠️所以那些更強效的市售止痛藥比如布洛芬、日本的EVE止痛藥都會傷腎! 這些藥物的主要有效成份是ibuprofen,屬於NSAID類藥物 Acetaminopen(普拿疼)怎麼吃? 任何藥物吃太多都不行,acetaminophen 雖然不傷腎,但過量也會有肝毒性、中毒可能  ⚠️12歲以上成人劑量:           每次1-2顆(一顆500mg) ,間隔4~6小時吃一次            一天最大劑量不超過8顆(也就是一天不超過4000mg) Ibuprofen(布洛芬、EVE) 怎麼吃? 這種藥物比普拿疼類的藥多了「消炎」作用,因此也是許多人的選擇,但一定要注意不要過量!  ⚠️市售劑型每一顆為200~400mg,藥盒上建議劑量通常是一天不要超過1200mg,但最大劑量建議應該是2400mg。 服藥間隔時間通常是4~6小時一次,一天大約3~4次。  (關於這種藥物說法比較多、range比較廣,歡迎各方補充!)  筆者的吃法:每次吃400mg 一顆,間隔8小時才吃下一顆,一天不超過3顆。 簡易記法:  [普拿疼]      四小時1~2顆,一天不超過8顆  [布洛芬]      八小時一顆,一天不超過3顆 👶 孩童請勿自行使用(未滿12歲要諮詢) 👴 老人、慢性病患如腎病、肝病者請諮詢醫師 「本文僅供一般民眾參考,實際仍應依照醫師/藥師建議使用」 © 2025 LET. All rights reserved.

糖尿病需要血糖控制,但什麼時候該量血糖?

 常說:「血糖監測就像是身體的即時儀表板」,能幫助我們了解目前血糖控制得如何,也能提早發現異常,預防併發症的發生喔! 📍什麼時候該量血糖? •有糖尿病者建議依醫師指示定期量血糖,如飯前、飯後、睡前 •剛開始控制或藥物調整時,更需要密切監測 •若血糖常常偏高,建議回診討論是否需要調整飲食、運動或藥物 🔍 血糖監測小細節,讓結果更準確: ✅ 測前先洗手,避免手上殘糖影響數值 ✅ 使用固定品牌/型號的血糖機,數值較穩定 ✅ 建議用APP或紀錄本記下血糖值與時間,方便與醫師討論 ✅ 如果發現連續異常,別自己嚇自己,儘快就醫詢問更安心 💬 幾分鐘的量測,就是對自己健康的最大守護!💪 歡迎分享給親友,一起從生活做起,遠離慢性病危機! 也歡迎追蹤我們的粉專看更多內容! FB: 啟動代謝力|長庚醫學生健康計畫 IG: 啟動代謝力|長庚醫學生健康計劃(@daily_metachange)• Instagram 相片與影片 Threads: @ daily_metachange 文案 by 糖基clerk得----啟動代謝力  長庚醫學生健康計畫

什麼是代謝症候群:你的腰圍也超標了嗎?

阿傑 ( 化名 ) , 38 歲男性,是一間外商公司的主管,在職場上總是非常努力。平常不吃早餐,午餐吃便當、晚上應酬喝兩杯,週末睡到中午。一場體檢後,報告上赫然出現:「空腹血糖偏高、三酸甘油脂過高、腰圍超標」。 他苦笑說:「我又沒生病,這只是上了年紀吧?」 但醫師搖頭:「這不是老化,是代謝症候群,你已經在通往糖尿病和心臟病的路上了。」 🧠 你,也跟阿傑一樣嗎?別等到健康拉警報才後悔,現在就來認識什麼是代謝症候群 👇   👨‍⚕️ 你聽過「代謝症候群」嗎?很多人以為這只是體重過重的問題,但其實,代謝症候群是一組與心血管疾病、糖尿病、中風風險高度相關的「危險組合」!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📌 【什麼是代謝症候群?】 ( 資料來源:國民健康署 ) 當一個人同時出現以下 5 項指標中的 三項以上 ,就可能被診斷為代謝症候群: 1️ ⃣ 腰圍過粗(腹部肥胖)或 BMI ≧ 27 男性腰圍:≧ 90 公分(約 35 吋) 女性腰圍:≧ 80 公分(約 31 吋)   2️ ⃣ 血壓偏高 收縮壓 ≧ 130mmHg 或 舒張壓 ≧ 85mmHg ,或已使用藥物治療   3️ ⃣ 空腹血糖偏高 空腹血糖 ≧ 100 mg/dL ,或已使用藥物治療   4️ ⃣ 三酸甘油酯( TG )過高 三酸甘油酯( TG )≧ 150 mg/dL ,或已使用藥物治療   5️ ⃣ 高密度膽固醇(好膽固醇)過低 已使用藥物治療,或高密度膽固醇過低 男性 < 40 mg/dL 女性 < 50 mg/dL   以上資料來源: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—代謝症候群 https://www.hpa.gov.tw/pages/list.aspx?nodeid=221 🧠 可以這樣記: ** 「三高加肚子大」就是代謝症候群的警訊! 這些看起來像是「小毛病」,實際上卻是慢性病的前哨戰。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😮 【常見迷思破解】 ❌ 「我只是胖一點,沒什麼大不了。」...